近日,美的洗衣机工厂获得WRCA“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”认证,标志着行业首个智能体工厂正式落地。
美的集团荆州洗衣机智能体工厂,通过“工厂大脑”结合多智能体架构,实现了全流程端到端生产调度闭环。“工厂大脑”相当于整个智能体工厂的“神经中枢”,通过Agent-to-Agent协同、融合大模型推理能力,推动包括排产、质检、工艺调优等任务的协作执行。调度智能体甚至可独立识别机型、匹配程序、调度机器人完成混线生产,表现出高度柔性与自动化水平。
在多个关键制造场景中,系统能够由传统人工小时级响应提升至秒级响应,平均提效超过80%。
尤其是在排产响应速度方面提升达90%,极大提高了生产灵活性与效率。
AI智能排产为制造业解决了什么?
在美的的工厂车间里,最宝贵的往往不是设备,而是懂行的排产员:他们能凭经验判断哪台机要先热机、哪个型号一换就容易跑偏、哪个班组手脚更快。
传统排产系统能算设备能力、交期、BOM,却没法像老师傅那样凭直觉判断:哪台设备早上需要先热机、哪个型号一换就容易跑偏、哪个班组手脚更快。
结果常常是——系统排出一份“理论最优”的计划表,落地到现场就不合适,不是治具对不上,就是换型顺序不合理,最后还得人工推翻重排。长久下来,工厂对排产系统“看得见用不上”,还是靠老师傅“拍脑袋”定方案。
美的选择用AI改变这一切。
AI智能排产系统首先做的,就是把老师傅脑子里的经验“翻译”成数字化语言: 工人熟练度、机台特性、换型耗时、返工风险,都被转化为量化的偏好向量,写进算法的目标函数里。这样,AI不再是冷冰冰地追求产能最优,而是学会了“老师傅式”的取舍与智慧。
更关键的是,AI智能排产系统不是在机械排程,而是能在现场持续“自我进化”。
AI会在秒级生成多套候选方案,在小范围工单上做在线 A/B 测试,对比交期、OEE、换型时间等指标,快速筛出在真实车间表现最优的策略,再逐步放大应用。一旦执行结果和人工调整反馈回来,系统会立刻学习、修正,下一次就更贴近现场实际。
效果如何?
在AI智能化升级之后,美的工厂里,人工干预次数三个月内下降了70%,换型时间缩短了15–25%,设备OEE提升了5–12%。
更重要的是,当面对插单、物料延迟、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时,过去要排产员通宵改Excel的工作,现在几秒钟就能生成可执行的替代方案。过去是人盯着表救火,现在是AI智能建构,排产员只需要复盘和优化。
AI智能排产系统颠覆了传统的生产调度逻辑:它不只是算表格,而是学会了老师傅;它不是一次性部署,而是越用越准。美的的实践证明,AI智能排产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,成为工厂提高韧性、提升产能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。
对制造业的行业启示
01 | 从技术升级到组织与经营模式的重构
AI智能排产的价值不是把算法套在表格上,它把“老师傅的隐性经验”变成可以复制、传承、变现的数据资产,从而把排产从“成本中心”升级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 换言之,拥有高质量的经验向量和持续试验能力的制造业企业,不再是靠低成本或单点自动化取胜,而是在复杂环境下能持续交付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保持品质稳定的“系统型组织”。
02 | 把隐性经验当作企业资产
老师傅的判断不是随手之举,而是多年试错积累的策略库。把这些决策路径抽取、编码并版本化,意味着企业可以把人的经验变成可迁移的资产:新人入厂时不再完全靠口述传承,跨厂复制时也能保持产能与良率的一致性。 长期看,这类“经验资产”比单纯的设备更新更能带来边际回报。
03 | 排产应成为公司级的战略杠杆
AI智能排产系统对交付、成本、品质和客户承诺有联动效应,因此不能当成孤立的IT项目来做。真正的做法是把排产结果纳入产能规划、产品组合与销售承诺决策流程,用排产能力来判断是否接单、如何定价以及如何配置产能,从而把排产能力转化为商业判断力。
04 | 把被动应急前移为主动预防
AI智能排产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前“看见隐患”。 通过瓶颈预测、换型成本内化与物料风险评分,工厂可以把临时加班、返工和客户抱怨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执行的改进项。把目标从单纯的产能利用率,扩展到“波动幅度”“响应时间”“恢复能力”,运行指标自然从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预防。
05 | 衡量标准必须升级:把“韧性价值”纳入 ROI
传统ROI只看短期产量和人力节省,而智能排产应把“韧性”价值一并计入:插单响应时间缩短多少、违约率下降带来的客户保留价值、在供应中断场景下避免的损失等。 用情景仿真把极端冲击下的边际损失量化,才能真实评估系统的长期回报。
06 | 技术与治理并重:可解释、可回滚、可治理
技术上要同时落地三样东西:高质量的数据接入、在线 A/B 的试验平台、以及双层调度(全局优化 + 秒级本地重排)。治理上则要做可解释性与审计路径、数据漂移监控与人工否决阈值,确保当算法走偏或者遇到安全/合规场景时有人可干预并能快速回滚。
制造业的差距,未来不是单纯靠设备或人工成本决定,而在于谁能把现场的“隐性知识”变成可复制、可迭代的数字化能力。 美的已经把这条路走通一段——你还想继续靠夜晚改表救火,还是把“老师傅的脑子”装进系统,让工厂真正越用越聪明?
扫描页面下方企业微信二维码,即刻体验制造业AI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