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巴巴将于今日(8月29日)披露季度财报。
市场关心的不是单纯的GMV,而是:在价格战与获客成本高的当下,阿里能否通过AI + 云把被挤压的利润“养”回来。
分析师预估:总营收约352亿美元,电商贡献约276亿、云业务约45亿。
这次财报不仅关乎阿里,也关乎所有电商商家下一轮竞争规则。
阿里在AI与云基础设施上持续巨额投入(逾500亿元),但短期回报仍不明显:有报道指出云业务(含AI产品)环比增长仅约4.3%。
为寻求收入来源,阿里也在尝试将重心从面向消费者的流量变现,转向为企业客户提供API与云服务。但市场竞争激烈,API服务费一度被压低,这对毛利造成压力。
同时,电商主业仍受美团、京东等在本地生活与即时零售的价格战影响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阿里财报:具体传达了什么信息?
AI能力普及 → 成本门槛被砍低
阿里把AI能力以云和API形式商品化,会把原本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的模型训练、运维和基础设施成本,大幅下沉到按需付费的服务层。
智能客服、商品推荐、选品预测、补货模型等能力将从“自研特权”变成“即插即用”的基础服务。
这意味着行业进入“功能同质化”时代:大量商家能同时获得相似的技术能力,短期内自动化和效率指标会整体上升,但由此引发的竞争将更依赖于数据质量、运营速度与供应链反应,而不是单纯的算法能力。
由此建议电商商家:
-
优先接入: 先在低风险、高频场景上线(智能客服、详情页推荐)
-
数据质量投入: 把“数据打通与清洗”作为首要工程,AI效果高度依赖底层数据;没有干净的数据,外包AI只能产生假象效率
-
差异化运营层: 把AI作为“放大器”而非“替代品”,用AI释放的人力做更高级的客户运营/内容打造
-
但自动化带来规模但也造就了同质化: 必须在品牌、品控或服务体验上做出难以复制的东西,避免陷入“价格+工具”的零和竞争。
但“低价AI”并不等于“高利润”
但务必注意,“低价AI”并不等同于“高利润”。
平台提供效率工具的同时,会通过算法流量分配、精准广告和抽佣机制回收价值 —— 也就是说,电商用AI提高转化的那块红利,部分将被平台收回为更精细的流量收费或广告费用。
这会加速“平台货币化-算法分成”闭环:平台利用AI提升整体GMV,再通过付费流量与增值服务回收价值。
对行业而言,流量的“议价权”会进一步向平台集中,单个商家的边际利润可能被压缩,尤其是依赖付费流量的中小商家。
而对电商商家的建议是:
-
精细化ROI测算: 任何AI工具上线前必须有清晰的成本-收益模型(含隐性成本如额外广告支出)
-
优化自有流量池: 把AI用于提升自有渠道(社群、邮件、App推送)的转化效率,降低对平台付费流量的依赖
-
人群分层投放: 用AI分辨高LTV用户并优先保留/运营,而不是对全部流量一视同仁地烧钱
同时电商商家还要注意警惕“效率幻觉”:表面转化上升但毛利下降,建议每次投放和工具引入后,都要做毛利敏感度分析,必要时设定“毛利底线”策略。
对供应链与运营能力的“放大效应”
AI能在预测和决策上显著提升准确度,但它放大的不只是利润,还有电商运营体系的缺陷。
预测告诉你该补货,但如果仓配、供应商交付或退货处理跟不上,AI只会放大成本与用户不满,最终把“潜在效率”变成“实际损失”。
电商行业将更清晰地分出两类公司:一类是“数据+供应链协同”良好的企业,能把AI洞察迅速变成商业结果;另一类则是“预测孤岛”,即使接入最好的AI也无法把预测转化为可执行的供应链动作。
长期看,供应链与履约能力将成为比算法本身更稳固的竞争壁垒。
电商商家该如何应对?
-
做小范围闭环试点: 先在单一品类/仓库做预测→补货→履约的闭环试点,观察端到端SLA
-
提升响应能力: 与供应商协商更短的补货周期或者建立安全库存;优化退货处理流程,降低AI预测误差带来的体验成本
-
流程化+异常治理: 把AI预警纳入日常运营SOP,设立人工快速响应流程,避免全自动放跑造成的损失
不要在大规模推广前跳过履约能力评估。
AI项目失败多因“技术先行、运营滞后”:把运营能力建设作为AI落地的前提投资。
对电商行业的启示
阿里把AI做成云与API的基础服务,传达出一个清晰而深刻的信号:AI正从“可选加分项”升级为电商的基础设施。
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抢流量、做促销,而是看谁能把AI能力变成可复现的商业闭环——从获客到转化、从履约到复购,每一环都能被数据和模型精准优化并持续自我强化。
简单说,流量是燃料,AI是引擎;谁把引擎调得更高效,谁就能在同样的燃料下跑更远:
-
平台化与商品化的“双刃剑”: AI能力商品化降低门槛、普及效率,但也会导致功能同质化与价格竞争——平台会通过更精细的流量分配与付费产品把效率红利收回一部分
-
供应链与履约将成为更稳定的护城河: 算法可以预测需求、优化补货,但真正能把预测变成利润的是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运维能力;因此供应链协同能力将变成比算法更长久的竞争壁垒
-
商业模式向“能力服务+生态分成”转变: 平台与云厂商会把AI做成 SaaS/API,把一部分流量货币化;同时会催生大量垂直 AI+ 行业SaaS(如 AI 客服、智能排产、跨境合规助手)作为独立的增值服务
-
两极分化加速: 头部企业凭借数据量、资金与供应链整合能力,能自建或深度定制 AI,形成强壁垒;中小商家面临二选一:靠平台低成本AI短期降本,或走细分化、社群与服务差异化保命
与此同时,电商行业也将出现更明显的两极分化:有能力自建或长期投资AI与供应链的头部企业,会借助技术与生态优势构建难以复制的护城河;而仅依赖平台“低价AI”进行价格战的商家,将面临更高的生存压力。
最后,不可忽视的风险包括被平台算法“绑架”的流量集中风险、数据合规与跨境传输的合规成本,以及AI模型偶发的误判带来的经营损失。
这些都要求电商商家在拥抱AI的同时,必须做三项风险管理:
-
保留自有触达渠道 (社群、邮件、短信),避免被平台算法“绑架”
-
做最小化的数据治理与合规准备, 尤其做跨境业务时要严控数据出境风险
-
对价格/退货/风控等关键决策引入人工阈值, 避免AI“幻觉”导致大额损失
电商商家:即刻体验
阿里将AI做成平台级能力,会把效率红利快速扩散到行业,但这并非自动等同于利润增长。
真正能长期获益的电商商家,不是率先“上AI”的那一批,而是那些能把AI变成能直接提升用户体验、加速供应链反应并形成独特商业闭环的企业。
你现在要做的,不是盲目追赶技术热潮,而是把AI嵌入到能带来可衡量利润的具体业务环节中。
微信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我们,即刻体验电商AI。